10月25日,“新風入南國——新中國廣東美術中的珠三角水鄉建設”展覽開幕式暨“新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建設”研討會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展覽由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策劃舉辦,入選了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展覽將館藏的珠三角水鄉建設題材作品分為“金色稻田”“香風鄉情”和“縱橫交通”三個主題,展示珠三角地區在國家不同建設時期的“地域畫卷”。
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原廣東省文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導許欽松,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范勃,老領導、教授潘行健、何廣基、梁如潔,學者黃元,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杰,重慶大學共和國研究中心研究員郝斌,泰康空間文獻檔案中心總監、研究員許崇寶,《美術》雜志社責任編輯楊燦偉,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副研究員丁瀾翔,廣州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院長宋光智、黨委宣傳部部長劉滴,《美術學報》常務副主編李若晴,繪畫藝術學院副院長劉慶元、劉可,美術館常務副館長胡斌、副館長陳曉陽,卡蒂斯特中國項目總監沈瑞筠等出席了開幕式。許欽松、潘行健、胡斌在開幕式上先后致辭。
許欽松表示,新中國美術史前30年的作品大多表現建設社會主義的勞動生產和新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精神面貌,本次展覽展出的作品則表現了廣東藝術家對珠江三角洲的田園、人文的書寫,藝術家在生活中觀察和捕捉動人心弦的情景,面對珠江三角洲熱火朝天的工業建設,表現了特殊的觀賞視角和特有的情感。劉其敏老師和潘行健老師是這方面的先行者,他們的作品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啟迪。本次展覽是一個具有史料性質的學術展,讓我們回望過去的時光,也讓我們在前行的道路有更多的思考,更廣闊的視野。他呼吁,藝術工作者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更加努力創作,為時代留下精品力作。
潘行健分享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畫家主要被珠三角的地域特點和生活氣息所影響,而吸引八、九十年代畫家的則是與過去完全不一樣的嶄新生活氣質,劉其敏教授的作品就是這種氛圍由表及里轉變的最好說明。作為創作者,潘行健認為這兩個時間節點的社會變化與藝術的聯系值得梳理和研究。他提出,藝術家應主動關注珠三角在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后無可限量的發展,主動關注社會現實與時代的變化。
胡斌談到,本次展覽列入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季的項目,是沿著去年“向海洋——廣州美術學院藏20世紀50-60年代‘海洋建設’主題作品展”展覽的“海洋思路”進行策劃的,也是學校和美術館在活化館藏作品,使其服務社會和師生方面做的持續努力,讓看似零散的館藏品系統化并回到歷史語境中。展覽沿著從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珠三角水鄉建設的主題,探討三種類型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的方法。本次展覽把作品放到時間脈絡和不同的現實主義的表達方法框架里,以形成時間和歷史的縱深感。
“新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建設”研討會從展覽延伸開去,進行有關新中國繪畫如何處理自然與建設關系的更具整體視野的研討。
11月1日上午,配合“新風入南國——新中國廣東美術中的珠三角水鄉建設”展,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了一場“新中國的現實主義繪畫”專題導覽,由策展人胡斌、何小特主講,同時特別邀請了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鷗洋和中國畫學院教授梁如潔為觀眾分享作品背后的故事。
展覽將持續至11月27日。








(信息來源: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